“他的第二人生”排版规则
总结一下,方便以后格式统一。
https://his2nd.life/zh-CN/posts/7a7b30c2.html总结一下,方便以后格式统一。
标点符号
中文
总体遵循《标点符号用法》(GB/T 15834—2011) 与《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标准》(CY T154—2017) 。不过,标准那么长,一条一条细究没什么必要,这里就记几个常见用法。
独立成句的引文保留最后的句号;无论是否独立成句,均保留问号、叹号。当引文处于句子停顿处(包括句子末尾)且引号内未使用点号时,引号外应使用点号;当引文位于非停顿处或者引号内已使用句末点号时,引号外不用点号。(此条经简化,详见 GB/T 15834—2011 P20 B.2.1。)
位于引文之前的“说”“道”后用冒号。位于引文之后的“说”“道”分两种情况:处于句末时,其后用句号;“说”“道”后还有其他成分时,其后用逗号。插在话语中间的“说”“道”类词语后只能用逗号表示停顿:
- 他说:“晚上就来家里吃饭吧。”
- “我真的很期待。”他说。
- “我有件事忘了说……”他说,表情有点为难。
- “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,”两个骗子说,“好让我们为您换上新衣。”
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,段首和段位都用引号;不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:
我曾在报纸上看到有人这样谈幸福:
“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。……
“幸福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。……
“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选择。……”
标有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。
句内括号内的语句(对词语注释或解释说明)结尾不加句号,句外括号内的语句(对句子注释或解释说明)结尾加句号。句外括号内的文字片段结尾不需加句号。(此条经简化,详见 GB/T 15834—2011 P21 B.2.2。)
标示序次语用括号:
语言有三个要素:(1)声音;(2)结构;(3)意义。
在不带括号的数字汉字或“天干地支”类序次语之后可用顿号:
我准备讲两个问题:一、逻辑学是什么?二、怎样学好逻辑学?
序次语的层级是这样的:
一、……
(一)……
1. ……
(1)……
①/a. ……
除了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关系分句之间的停顿,分号也可以表示非并列关系的多重复句中第一层分句之间的停顿:(然而我看不太懂啥是“多重复句”。)
- 人还没看见,已经先听见歌声了;或者人已经转过山头望不见了,歌声还余音袅袅。
- 尽管人民革命的力量在开始时总是弱小的,所以总是受压的;但是由于革命的力量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,因此本质上又是不可战胜的。
- 不管一个人如何伟大,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;因此,个人的见解总难免带有某种局限性。
- 昨天夜里下了一场雨,以为可以凉快些;谁知没有凉快下来,反而更热了。
此外,分项列举的各项之间也用分号:
特聘教授的岗位职责为:一、讲授本学科的主干基础课程;二、主持本学科的重大科研项目;三、领导本学科的学术队伍建设;四、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。
时间、地域等的起止用一字线 —
;标示数值范围的起止用浪纹线 ~
。
中文内夹英文(外文)
中文句子内夹用普通英文单词或词组,无论其位于中文句子的开头、中间还是末尾,首字母一律小写。夹用的英文单词或词组属于首字母必须大写的专名,该单词或词组应保留其首字母大写形式。
中文陈述句内夹用英文陈述句,该句子应用中文句号结尾。家用的英文句子用中文引号标示,英文句子内部用英文标点符号:
- 信中那句“It depends.”显得名棱两可。
- 英文演讲的主旨是“Love is beautiful.”。
- 她当时的原话是“Are you serious?”。
中文疑问句中夹用英文疑问句,该句应以中文问号结尾;夹用的英文疑问句用中文引号标示,英文疑问句尾使用英文问号:
作者为什么突然问“Does money really talk?”?
(另外,上一条的原文是“5.2.2.3 中文疑问句中夹用英文疑问句,该句应以中文问号结尾。夹用的英文疑问句用中文引号标示,英文疑问句尾使用英文问号。”我把末尾的句号改为冒号,在此情况下,又把第一个句号改为分号。我认为这样处理较妥当。)
遇到叹号采用类似的处理方式。
中文句子内夹用的英文句子内部如需用引号,使用英文单引号:
报道中是否删去了“The witness said, ‘Nobody came to help.’”?
中文句子内夹有英文书籍名、报刊名时,不应借用中文书名号,应以英文斜体表示:(斜体代表独立出版作品,同样的规则可延伸到电影名、剧集名、专辑名、软件名和游戏名。)
她在《中国出版》、《出版发行研究》、Learned Publishing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过数篇文章。
中文句子内夹有英文文章的标题,该标题使用英文正体字,用中文引号标示:(引号引用的内容可表示独立出版作品中的一部分,同样的规则可延伸到剧集的单集名、专辑的单曲名、游戏的关卡名。)
World of Tomorrow 是去年的畅销书,其中第七篇文章“Will Human Be Joyfully Enslaved by Cellphone?”在读者中成为热门话题。
中文句子内夹有的英文书名中带有的副书名用冒号标示;夹有英文的文章副标题,用英文破折号标示:
- 他昨天网购的那本原版书 Self Regianed: A Journey to Shangri-La,中文名是不是可翻译为《凤凰涅槃:香格里拉之行》?
- 她的毕业论文最后定名为“Affecting Factors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—A Survey of Foreign Students Learning Chinese in China”。
有曲式、数和音调确定的器乐乐曲既不用斜体也不用引号标示。
Markdown
独立成段的引文可酌情使用 Markdown 引用格式代替引号,多个成段的 Markdown 引用间添加空行,且在 >
符号后添加空格。Markdown 引用内部换行但不成段则不加空行,而是在末尾加两个空格。Markdown 引用格式内无需段首缩进。
标示事项列举分承不用破折号,而是用无序列表:
1 |   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,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: |
变为
1 |   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,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: |
分项列举也可以用无序列表。如果分项列举的项目用句子表述,那末尾用句号等,不用分号。
列表与前文虽隔一空行,但若上下文需要,视为同一段落。
多行代码块作为列表项的一部分时,与列表项间隔一行,整体前面加缩进:
关于行内代码块,当所指是字面量、(程序)参数、输入输出结果、文件名、对象、表达式或某个关键字本身时(即表达字面含义或引用某个对象),使用行内代码块。若针对的文本包含样式,则不能用行内代码块,否则样式不生效。
如“emptyVec
是一个空 vector”这一表述中,“vector”表示的不是对象或关键字本身,所以不用代码块,但(表述中的)“emptyVec”是对象,所以用代码块。
“使用 18~45 mm 镜头,ISO 设为 800
”这一表述中,“18~45 mm”描述镜头的规格,不用代码块,“800”为设置 ISO 的参数,用代码块包裹。
无论包裹的内容是否是纯汉字,两端(代码块标记外)都加空格。内容已被代码块完全包裹的情况下,两端就不必再加引号了。
并列代码块间可用顿号隔开。
一句内部分词语删除,删除线两端不加空格;但如果是整句删除,删除后接着添加新内容,就在句子的删除线后面添加一个空格,否则不会正确渲染。这可能是因为设计时作用的对象是词语等,而非句子。加粗等效果同理。
链接文本两端不加空格。
对句子的脚注后面加一空格。
YAML
字符串两端不加引号,需要时(如含空格、在数组内等)再加。默认使用双引号,需要转义再使用单引号。
补充规则
总体遵循《中文文案排版指北》 。
文章的结构大致为:
1 | front-matter |
文章的更新提示有两种格式,但不论使用哪一种,都不要忘记更新文章的 updated
字段,除非是小修小改:
1 | {% alertbox info %} |
1 | {% alertbox info %} |
日期使用 -
分隔,且需要时添 0
。
段首添加两个  
空格缩进。
上标等使用 HTML 标记,而非 Markdown 风味。
使用 iframe 插入网页,应加 <div class="h2l-center-wrapper"></div>
居中。
如果句内括号内包含分号分隔的多个语句,则最后一个语句也加句号。
分句的句外括号后不加点号:
分句 1,(这是分句 1 的解释说明。)分句 2。
数值范围的单位可标在范围整体之后:
18~45 mm
Emoji 两端可加空格。
克制使用儿化音。
仍在摸索
为分句添加解释说明,括号放在分句的标号之后,下一分句之前,比如
分句 1,(这是分句 1 的解释说明。)分句 2。
但这样看起来挺怪的,就好像在分句 2 前加了一段补充。
引号、括号等嵌套,一般以不同形式配合使用;但如果出于某些原因我要保持原文,就不遵守这一规则了。
关于阿拉伯数字与汉字数字的使用,参考《出版物上数字用法》(GB/T 15835—2011) 。对于两种表示形式均可的情况,目前暂定表示具体、完整的年份、日期用阿拉伯数字,否则使用数字汉字,如“1997 年 7 月 1 日”“九七年”“二十五天后”。
未完待续……?
- 标题: “他的第二人生”排版规则
- 作者: Hollis
- 创建于 : 2023-10-13 18:59:58
- 更新于 : 2024-01-21 21:27:30
- 链接: https://his2nd.life/zh-CN/posts/7a7b30c2.html
- 版权声明: 本文章采用 CC BY-NC-SA 4.0 进行许可。